六百多年前,和顺先辈把耕读传家,诗书继世的儒家传统带到和顺,兴文重教的种子得以植根在极边小镇,萌芽生长,开花结果,几百年间,这里走出了缅甸国师尹蓉、天南一支笔李曰垓、著名哲学家艾思奇,置身和顺,人们都惊叹这个小镇的人杰地灵,文韵悠长。和顺的文昌宫、魁星阁是古镇兴文重教的见证,但最能体现和顺人文底韵的莫过于和顺图书馆。
和顺地处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。早在明朝中期,为谋求生计,和顺先辈就沿着古道前往缅甸经商。数百年里,“走夷方”的生存方式让和顺人深深明白一个道理:只有文化和教育才能造福子孙。
清末,是西学东渐、新思潮奔涌的时代,与腾冲相邻的印度、缅甸等国正处于英国殖民时期,和顺人又多侨居于此,和顺因此得风气之先。同盟会员、留日学生、和顺人寸馥清等先进知识分子 , 顺应时代发展的大潮,在乡中传播新文化、新观念,启智化愚,于清光绪二十一年 (1905 年 ) 在和顺发起组织了“咸新社”。社中购置新知识书籍,作为公有图书提供群众借阅,这在偏僻的小乡村,应该说是开天辟地第一次。
图书馆内有很多名人题写的匾额,其中最值得说的有三块。悬于馆内二门门楣上的“和顺图书馆”匾,由中国近现代著名国学大师、新文化运动领袖、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胡适先生题写。在胡适先生题匾之上,蓝底白字的“文化之津”,是国民党五大元老之一、曾任故宫博物院第一任管理委员会主任、中法大学校长的李煜瀛先生题写。一进图书馆大门迎面石栏上的“民智泉源”是我国著名数学家、曾任云南大学校长的熊庆来先生所题。边陲小镇的图书馆能得到三位大学校长、学界泰斗的题字,说明当年和顺人确实有影响力。此外,龚自知、王云五、钱伟长、廖承志等很多名家都为和顺图书馆题过字。
值得一提的是近百年来,和顺图书馆从萌芽、诞生直至1988年被正式纳入国家公共图书馆建制之前,其运作管理都是靠乡人、华侨等民间力量在支撑,馆藏书籍、用具全部由民众捐出。
近百年间,和顺图书馆历经了血与火的考验,在全面抗战爆发前的1934年,和顺归侨尹大典先生将自己装配的收音机捐赠给图书馆,并与当地的几位热血青年每晚收听并仔细记录,再连夜刻印赶制成新闻报纸,命名为“和顺图书馆电讯三日刊”。
如果回到1942年5月8日的和顺图书馆,你会听到一场沉重、悲怆却充满力量的演讲,那是寸树声校长在家园沦陷之际给益群中学的同学们在上最后一课。
1944年夏天,当收复腾冲县城的战斗打响,图书馆是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司令部,霍揆章总司令在这充满书香的地方运筹帷幄,指挥了中国远征军收复腾冲的战役。如今,历经百年沧桑,和顺图书馆已成为内有藏书11书万多册,古籍、珍本1万多册的公共图书馆,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更赢得“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”的美誉。回望和顺图书馆的前世今生,她不仅仅是一个单纯图书馆,更是和顺精神的摇篮,仁里书香,大雅和顺,只有置身于这一方新与旧、现代与传统相互交融的小小天地,在氤氲的书香中我们更能读懂和顺。